“桂林山水甲天下,恭城油茶格外香”。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油茶是瑶民根据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制作的一种保健饮品。一直以来,恭城家家户户都有打油茶的习俗。
近年来,恭城坚持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并举,通过建设油茶小镇、成立油茶产业协会以及油茶产业发展集团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整体推进,推动油茶迈向百亿元产业。
A、文化搭台 扩大朋友圈
2019名瑶族同胞各自围坐在炭炉旁,哼着瑶乡小调,将茶叶、生姜、葱头、花生米等食材倒入圆形铁锅,用“7”字形木槌有节奏地敲打,不一会儿,飘着浓浓香味的瑶乡油茶便出锅了。近日,在吉尼斯英国总部认证官的见证下,2019名瑶胞在第九届油茶文化旅游节现场创造了“最多人同时一起打油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文化节虽然结束了,但其壮观的场景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而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恭城油茶的品牌发展史上层出不穷。2008年,恭城油茶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声大噪。2011年,“恭城油茶”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广西首个地方特色小吃类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那时起,恭城每年都举办油茶文化旅游节,成功将“恭城油茶”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由桂林推向了全国。2012年,恭城以北宋时期恭城籍监察御史周渭为原型,以恭城油茶为文化背景打造大型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该剧首次将油茶文化搬上舞台,引起轰动,荣获第八届广西大型剧目展演“桂花金奖”。一次又一次的“首次”,让恭城油茶享誉八桂,并逐步走向全国。
B、统一标准 夯实产业基础
“一杯苦,两杯呷,三杯四杯好油茶。”同一个人打的油茶都存在味道的差异,而不同的人因为制作技艺不同,打出来的油茶更是千差万别。
随着恭城油茶名气不断扩大,市场上很多油茶都打着“恭城油茶”或“正宗恭城油茶”的招牌,鱼目混珠,人们花了钱却难喝到正宗的恭城油茶。
如何保证油茶的品质以及出品的稳定?2017年2月,该县制定的《恭城油茶制作技术要求》《恭城油茶服务质量规范》两个广西地方标准发布实施;2018年,该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恭城油茶制作标准单位”评选活动,共评出19家“恭城油茶制作标准单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同时,积极做好恭城油茶标准升级工作,2018年6月,该县向国标委提出牵头起草《恭城油茶》国家标准的申请。
在恭城镇茶东路上有一家古色古香的油茶店,招牌上“恭城油茶”“中国咖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个大字引人注目。店内,摆放着生姜、辣椒、茶叶等原材料,一名瑶族姑娘在炭炉旁打油茶;就餐时,每一套餐具都打上“恭城油茶”统一标识。这家店是恭城油茶标准制作单位之一,来到这家店就餐的客人都被浓浓的恭城油茶品牌文化氛围感染。而该店的店主朱燕玲,正筹划着将这样的恭城油茶店铺复制到南宁、桂林、柳州等地。
C、平台建设 助推产业发展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城区,油茶餐馆达200多家;在农村,但凡家里有地的基本都种起了茶叶;街头巷尾,售卖米花、麻蛋果、排散、莲花粉等油茶配套小吃的店铺随处可见。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开通,恭城融入了粤桂黔3小时旅游经济圈,周边省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慕名前来体验油茶文化的游客纷至沓来,给恭城旅游带来了新的活力。
截至2018年底,恭城茶叶生产面积为5880亩,产量683吨,2018年油茶产业产值上亿元。
“柳州螺蛳粉做成了百亿元产业,我们对恭城油茶也有这样的期许。”恭城油茶协会秘书长周黎维说。
然而恭城油茶产业长期处于当地百姓自发开展、作坊式经营的状态,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把零散的力量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整合起来才能破局。”恭城油茶产业办副主任王璟说。
2019年初,该县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加强恭城油茶产业规划的部署,积极推动油茶小镇、油茶协会、油茶产业发展集团平台建设即“一镇两平台”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深入推进油茶产业原料基地规模化、油茶产品多元化等“三化四统一”建设,全面启动恭城油茶“万亩原料基地、百亿产业”计划。
不久,120多家茶叶种植基地、油茶餐厅等油茶产业相关主体加入了恭城油茶产业协会。协会在掌握恭城油茶“三权”(产业主导权、产品定价权、资格认定权)的基础上,整合恭城油茶及其系列产品的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经营门店和小微作坊,组建恭城油茶产业发展集团。
6月15日,恭城油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恭城油茶小镇举行。该公司以政府为主导,实行股份制管理,充分吸纳民营资本组建,公司将为恭城油茶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聚集提供载体。
此前,投资近10亿元的恭城油茶小镇一期已经竣工。油茶小镇集民族文化、风情展示、特色餐饮、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商业购物等多种业态于一体,将成为恭城油茶推向市场的重要窗口。
由此,恭城油茶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推荐阅读: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