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上的美景(竹溪立交)。
打造“空中花廊”讲究不少
我们看到,点缀各类桥梁成为“空中花廊”的大部分为三角梅,栽种三角梅是经过了林园部门充分的考虑和选择,这不仅是因为三角梅色彩艳丽,还因为它的实用性。
据介绍,一些时令花卉的花期比较短,更换起来不但成本高,而且非常麻烦,容易对交通造成影响。立体绿化中更多的是采用四季常绿、四季花开的植物,而花期较长、易于养护的三角梅就成了首选。
种植三角梅不需要经常更换花卉,大大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虽然立交桥上的花草不需要精细打理,但日常的浇水施肥还是需要的。浇水灌溉系统采用滴漏和喷雾相结合,只要人工开、关总阀门就可以了。滴漏是直接渗透到土壤中,喷雾也很小,不会影响行人和车流。
另外,如果发现哪里的植物比较稀疏,要进行补苗。根据栽种的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术,如不同的界面分别采用软性包裹种植技术、垂直面绿化勾践技术、组合式直壁花盆种植技术等。
桥梁穿花衣改善生态环境
其实,对过江桥梁和立交桥进行绿化彩化确实就像给它们披上一件彩色的衣裳,除了好看,是不是还有别的好处呢?
南宁市古今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农丹说,过江桥和立交桥就是立体绿化的示范区,林园部门在立交桥和过江桥梁的建设上重点体现绿岛的景观效果、立体绿化以及空中花廊三个方面的园林绿化效果。这些桥梁的绿地比较大,通过栽植之后会形成一个绿岛效应,植物多了,绿量也大了,吸收更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更强,包括除尘降噪方面,也会起到一定作用。这个“绿岛效应”还能使绿地的气温比周边建筑群气温下降0.5℃以上,夏天经过这些立交桥或桥梁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丝丝凉意。因此,对生态、改善环境和绿化彩化美化的集中体现都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显著的作用。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桥梁和立交桥的边坡做“海绵城市”示范点,林园部门可以把绿地建成下凹式的,让雨水能够进得来留得住,通过尽量密植的形式,让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留住更多的水分;还通过绿地的措施,建设雨水花园、边坡绿化减水沟等一系列的设施,让“海绵”理念在绿地的建设得到充分的体现。
今年继续给桥梁“打扮”
今年,这样的“空中花廊”将在更多的立交桥出现。桥梁绿化景观工程是2015年“中国绿城”提升工程九大建设工程中的重点工程,根据《2015年“中国绿城”提升工程概念性规划》,利用城市立交桥、人行天桥进行栽花美化、彩化,是改善生态、建设美丽城市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以“六化”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一级建设标准为原则,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突出特色和主题,南宁将充分结合在建城市立交桥和跨江桥梁等设计特色,年内重点对青山—英华、五象—平乐、平乐—玉洞、凤凰岭—凤岭北、凤凰林—高速环路、中华—园湖、沙井—南站7座立交桥及良庆大桥、英华大桥、罗文大桥3座跨江桥梁进行绿化美化彩化。
根据方案,绿化景观工程就是要遵循“绿化种植森林化,打造森林绿岛”的原则,响应构建“海绵城市”的号召,利用桥梁和立交桥的边坡做“海绵城市”示范点。对桥梁的护栏、桥墩、桥底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绿化,立交桥绿化主题要与道路绿化主题相结合。
青山—英华立交桥原来设计的主要植物为高山榕、扁桃及大花紫薇、萍婆、垂叶榕、亮叶朱蕉、龙船花等,主要分布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树、侧分带行道树及青秀山入口左右两侧的后排绿地。除青山路—凤岭南路,青秀山入口北面有部分坡地绿化外,其余地方均为正常的道路附属绿地。今年,按照“一路一景”的理念,突出花化彩化的紫色花系的色彩主题,增种三角梅、大花紫薇等开花乔灌木,形成优美的立交桥景观。
根据规划要求,平乐大道、玉洞大道均要体现“一路一景”的景观特色。平乐大道绿化主题定位为“花”,玉洞大道的绿化主题定位为“荫”。考虑交通节点的重要性,平乐—玉洞立交桥则以生态绿色为基底,突出花化彩化的红色花系的色彩主题,采用澳洲火焰木、三角梅、夹竹桃等植物,体现四季花开的植物景观。
作为跨江桥梁,良庆大桥将以金色开花系、彩叶植物作为基调树种,结合沿线东南亚美食街区让东南亚热带特色植物构筑多种复层混交群落,突显“火焰花”景观特色,营造生态自然、林木葱郁、独具南宁特色的立交桥绿化景观。另外,其余桥梁绿化景观挂花工程以三角梅为主,采用多色的三角梅体现不同色系的绿化主题,色彩选择上与立交桥绿化整体色彩相协调。
推荐阅读:
(来源: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