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垃圾场”如今变“公园”
数字链接:今年我市“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项目总投资2706万元。
近年来,桂林市深入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突出抓好山上造林、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和单位园区绿化等重点工作。从2009年至今,我市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3年上升,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今年,我市“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项目总投资2706万元。其中,通道绿化下达任务232.8公里,投资1746万元,已完成95%;村屯绿化下达资金960万元,绿化村屯120个,已完成村屯绿化143个,完成119%。
全市城乡绿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市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道路变成了“绿色长廊”,广场变成了“小公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理想融合。
11月的穿山桥,桥下绿化树郁郁葱葱,匝道边的花圃中,由红叶石楠、黄素梅两色地被色带植物造型组成的两朵“桂花”绽放,草坪上的马尼拉草长势不错,整个桥下区域俨然是个绿意盎然的小公园。
可两年前,穿山桥下的景象与现在相比,相去甚远。
刘翼田是原穿山桥匝道绿化工程的项目经理,2010年4月他接手这个项目时,对穿山桥下环境的印象就是脏、乱、差:“简直是个垃圾场,路面没有硬化,坑坑洼洼的,到处是碎石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晚上还有人在附近摆摊,餐饮垃圾统统往这里丢。”
即使是开工建设后,刘翼田也很快遇到了困难“开工那段时间,桂林经常下雨,桥下到处是积水坑。”桥下较低的地势让刘翼田担心:如果直接在这样的地势条件上搞绿化,植物种下去难免遭受长期浸泡,并且从桥上经过的行人难以看到绿化效果,大大减弱了观赏性。
为此,刘翼田开始带领工人们运土方,将桥下低洼的地方填平。经过一个半月的施工,整个桥下区域平均被抬高了2米以上。
地势问题解决后,进入了绿化植物的种植阶段。刘翼田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桂林更加重视城市绿化的设计。“过去,铺好路,就种树,一字排开,整齐划一就可以了。而这几年,不仅树要种,还要求形状好,要求各种绿化苗木之间色彩、观赏季节的搭配。”
因此,刘翼田带领工人们在穿山桥匝道种植了桂花、红花羊蹄甲、红叶石兰、黄素梅、杜鹃等多种品种的绿化苗木,并让常绿植物与开花色叶植物相结合、乔木灌木草皮相结合,这样在整个绿化范围内,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景可看。
不仅如此,在对穿山桥匝道进行绿化改造时,刘翼田他们还特别注意道路绿化与城市设施的互补。刘翼田说:“施工时我们发现,附近不少居民都把汽车停在穿山桥下,为了让道路绿化与市民生活不起冲突,我们在桥下专门划出一块区域铺设生态地砖,不仅可以停车,又保障了与周边绿化的和谐统一。”工程完成后,不少市民都称赞这个设计很人性化。
不仅如此,曾经嫌弃穿山桥下又脏又乱、恨不得绕道走的市民,如今把这里当成了“小公园”,经常来此处散步。就连建造它的刘翼田,每次经过这里时都忍不住停下脚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几年来,刘翼田除了参与穿山桥匝道绿化工程,还参与了桂磨路、机场路等通道绿化建设,见证着桂林的道路越变越美。刘翼田说:“虽然很多时候觉得工作辛苦,但是看到绿化后市民们惊喜的表情,我心里觉得很骄傲。希望桂林今后的大街小巷处处是风光,让行走在桂林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我来说说
王女士(家住施家园的市民):过去,穿山桥下又脏又乱,经过时就觉得影响心情。现在绿化搞好了,把这附近整体的环境水平都提升上去了。
肖战伟(七星区园林局副局长):做绿化工程,资金的大量投入可以说是“有去无回”。不过我们赢回了比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这笔软财富可能引发的效益是无可估量的。
石岭渐渐变青山
数字链接: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造林部分206.4公顷,完成封山育林5466.01公顷。
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石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了改变这些地区的环境面貌,增加石山地区百姓经济收入,桂林市林业局自2008年起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工程。
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造林部分206.4公顷,完成封山育林5466.01公顷,100%完成惠民工程计划量。平乐、永福、全州等地涌现出不少石漠化治理效果突出的村镇,在政府的科学统筹规划下,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腰包鼓起来了、生活美起来了。
桂林山清水秀,漓江两岸郁郁葱葱的山头随处可见。
但十几年前,位于阳朔的漓江支流福利河流域却不是这般光景。
阳朔枫林村是福利河流域一个普通的村庄,村里人人都记得,过去由于过度砍柴、放牛羊,漓江两岸山上的草木越来越少,裸露在外的山石越来越多。
后来,有关部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禁止人们上山砍柴、放牛羊,并且聘请了护林员,请他们帮忙监督。就这样,山头的元气一点点在恢复。
渐渐地,村民们养成了习惯,自觉不上山砍柴、放牧了。进而,护林员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
46岁的黎继晶,在阳朔县枫林村当了两年的护林员,负责管辖村子附近的四五座山。
今年4月,阳朔县安排村民上山种树。黎继晶作为护林员,组织全村几十人上山种了近5千株树苗。
树种下去了,但黎继晶的工作并没有停止。黎继晶负责管辖的山多是石山,土浅,新种的树木不容易存活,活下来长得也很慢。于是,黎继晶每个星期至少要巡一遍山,风雨之后要去扶正,有时去添点土,总之就是要让这些树苗把根生稳了。黎继晶笑着说,去年春天种的那批树他也是这样管的,“长势不错!”
黎继晶说,改善生态是一件造福大家的好事,虽然一两天看不到效果,但是经过村里好几任护林员的努力,山上的树越长越好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阳朔县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重点对福利河流域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在村一级聘请群众威信高的本地人员担任护林员开展护林工作;并设置永久性固定封山育林牌,对于范围内的山地严格按照设计进行造林,及时补植补造。
山头绿起来之后,树木锁住水分让村里的甘蔗田、水稻田产量增加,大家也渐渐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好带来的实惠。而且生态环境好了之后,来漓江旅游的游客也渐渐注意到了下游的福利河流域,引来了游客,村民还可以多一种增收的途径。“所以现在村里人都有了保护林木的意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黎继晶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黎继晶明年还想不想继续当护林员。黎继晶说:“这两年种下去的树苗,天天看着,说实话是有感情的。如果还要我当护林员,当然愿意继续做。就算没有这个职务了,我也会继续看好这些树苗一点点成林,看着这些山头越变越绿。”
我来说说
黎继清(枫林村村民):山头绿了,山下的农田长势越来越好,这是几年来大家伙都体会得到的。而且环境好了之后,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好起来,山水能养人啊!
李行俭(阳朔县林业局副局长):石漠化治理这项工作,政府很重视,百姓很支持,能在群众中取得好口碑,我们感到很欣慰。
推荐阅读: